YouTube 交響樂團 (世界新曲發表)~~

2010061610:00

譚盾專訪內容
樂團練習過程

譚盾與 YouTube 交響樂團 (完整演出)


Internet Symphony Eroica
 
在世界音樂的大家族裏,譚盾無疑是最令華人為之驕傲的名字。自八十年代初以個人創作《風雅頌》一鳴驚人之後,他就一直以新穎而富有創造力的實踐活躍于樂壇,不僅深受業內的好評,且對世界樂壇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他的音樂跨越了古典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眾多界限,他的不同尋常的音樂理念和中國文化的底蘊讓他走出了一條超越常規的音樂創作之路。

從百老彙的拉瑪瑪劇場到卡內基音樂廳,從奧斯卡頒獎典禮到格萊美的主流流行音樂舞臺,到處都有譚盾活躍的身影。他鼎盛的創作能力不僅為中西文化的融會鋪設了橋梁,更為古典藝術與現代藝術的互通打開了道路。對於古典音樂愛好者來講,譚盾無疑是一座豐碑,是一面帶有濃郁東方文化色彩的文藝旗幟。但對於更多人而言,譚盾同樣是一位經常以電影為載體與大眾做溝通的電影音樂大師,是一個由古典文藝向流行文藝跨界的離經判道者。

1957年8月18日,譚盾出生於湖南長沙郊區思茅衝,自幼深受中華楚文化的影響,從小聽道家巫術的鬼哭神號長大,所以在他的作品中談鬼的色彩相當濃厚(他在1994年的作品《鬼戲》、1998年的《牡丹亭》、1999年的二胡協奏曲《火祭》、以及2000年在台北首演的多媒體歌劇《門》,都是很好的例子)。譚盾帶有湖南人典型的騾子脾氣,小時候硬是違背家人要他學醫的願望,拿著破舊的琴自己苦練。

文革時期,譚盾高中未畢業就被下放到農村插隊,後來因自己有著拉胡琴的手藝,就被安排在當地縣京劇團開始了他人生最初的音樂生涯。1978年,中國結束了十年政治動蕩,全國恢復高考。這一年,譚盾以“農民音樂家”的身份被地方推薦,參加了音樂院校的考試。他帶著一把只有三根弦的小提琴,憑著一股執著的韌勁打動了招考的老師,奇跡般地考入了中國音樂教育的最高殿堂中央音樂學院作曲係,師從趙行道、黎音海直至獲得作曲碩士學位。

大學時期,譚盾憑著對音樂較高的靈性以及刻苦發奮的勁頭,逐漸成為同期學員中的佼佼者,被譽為當時中央音樂學院著名的“四大才子”之一。在1979年時,也就是他22歲的那一年,譚盾創作了第一部交響樂作品《離騷》,就因使用了鼓、蕭等當時被認為是前衛的音響和技術而引起爭議。被同學郭文景稱“絕對是個天才”的他在1983年以交響曲《風雅頌》贏得國際作曲大獎(Weber prize in Dresden),1984年舉行的“譚盾中國器樂作品專場音樂會”發表了《天影》及《雙闕》等多首曲目,引起不少批評,卻也震撼了當時的民樂界。由於堅持在聲音、技術上的不斷探索,他被認為是中國先鋒音樂的重要代表人物。到美國後的譚盾也曾有過在街頭拉琴謀生的經歷,1989年,一首以自製樂器演奏的作品《九歌》問世後,譚盾終於在國際樂壇獲得成功,並不斷以令人驚奇的創作成為越來越被國際樂壇矚目的重要作曲家。1986年,譚盾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獎學金,隨大衛·多夫斯基及周文中學習並獲得博士學位。至今譚盾旅居於美國紐約。

從1990年開始,譚盾進行了一系列試圖把劇場表演和樂隊結合起來的《樂隊劇場》創作,其中為音樂界著名的“克羅諾斯弦樂四重奏”而寫的《鬼戲》及為日本NHK交響樂團創作的《門》,因其特別的表現方式而引起轟動;《交響樂1997——天地人》由大提琴家馬友友、香港交響樂團和中華編鐘樂團于1997年香港回歸音樂會上首演;同年歌劇《馬可·波羅》成為當年國際樂壇最轟動的重要演出,併為譚盾贏來諸多好評與國際獎項;此外,他所創作的歌劇《牡丹亭》、為美國紐約愛樂樂團創作的協奏曲《水》以及為全球新千年電視慶典節目《2000 Today》所寫的同名交響曲和為紀念巴赫逝世250年、受巴赫音樂學院委約的《馬修受難曲》等不斷成功上演,譚盾多元化的音樂使他聲譽日隆。

1995年,受德國著名作曲家漢斯(Hans Werner Hanze)推薦,譚盾成為慕尼黑國際音樂戲劇比賽評委;1996年受日本著名作曲家武滿澈(Turu Takemitsu)提名獲加拿大格蘭.格德音樂獎(Glenn Gould Prize);1997年他被《紐約時報》評為“本年度國際樂壇最重要的十位音樂家之一”,同年又被德國權威音樂雜誌《歌劇世界》評為“本年度最佳作曲家”;1999年譚盾榮獲當今世界最權威的格威文美爾作曲大獎;2001年他因電影《臥虎藏龍》的音樂贏得使他聲名遠播的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金像獎。同年,在第44屆格萊美中,譚盾再度為華人音樂家贏得榮譽,以電影《臥虎藏龍》主題曲《月光愛人》獲得“最佳電影原創音樂”、“最佳原創電影歌曲”提名,又以《臥虎藏龍》原聲帶中的《永恒的誓言》獲得“最佳古典音樂”提名,而取自《易》中的吉他協奏曲則獲得了“最佳古典音樂協奏曲”提名。

譚盾從一個小眾的殿堂級音樂人轉變為一個被廣為傳知的大眾音樂人的機遇很簡單,就是因他結緣了電影。為電影創作音樂的經歷,不僅把他的聲名推廣到全世界許許多多與音樂並相關的領域,而且讓他輕輕鬆鬆地逾越了文化的隔閡,把自己的音樂事業在另一條軌道上帶入一個顛峰。自1997年《南京大屠殺》開始,到2000年《臥虎藏龍》的登堂入室,以及在2002年的《英雄》與2006年的《夜宴》不斷革新,譚盾與國內著名電影人的合作已經達到了一個頂峰,他適時把藝術與商業找到一個很好的契合,並帶向了全新的高度。“他讓電影重新擁有了一個靈魂,可傳達的訊息與廣度有時已遠遠超越影像所能及……”這是電影大師們與權威媒介相繼給予他的評價與引用。譚盾的名字,已不僅僅只是古典音樂愛好者們心目中的一個奇妙的誘因,同樣也在近些年成為影迷們競相期待與守望的一個理由。這或許是一直持有玩票心理的譚盾之前一直沒有預料到的,也是一直習慣在音樂大廳詮釋自己的他所一直未曾想像的結果。電影音樂與譚盾,似乎是在音樂歷程裏的一段偶然的緣分,也似乎是他藝術人生中一個必然的“光榮之路”。

譚盾的創作成就:

譚盾對世界樂壇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他的音樂跨越了古典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眾多界限,已贏得當今最具影響和眾望的各大音樂獎項,其中包括格文美爾古典作曲大獎(Grawemeyer Award),格萊美大獎(Grammy Award)和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Academy Award),並被美國音樂協會(Musical America)授予2003“年度最佳作曲家”。譚盾的音樂常在世界各主要音樂廳、歌劇院、藝術節、電臺和電視台中廣泛演播。他為柏林愛樂樂團而作的“Secret Land: for Orchestra and Twelve Violoncelli”于2004年6月17日由Sir Simon Rattle指揮柏林愛樂作世界首演。49歲的中國旅美作曲家譚盾,歷時10年創作的歌劇《秦始皇》2006年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上演,由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多明戈主演,獲得巨大成功。

譚盾的不同尋常的音樂理念和中國文化的底蘊讓他走出了一條超越常規的音樂創作之路。作為一位指揮家,譚盾經常巡演20世紀古典音樂及當今世界樂壇上脫穎而出的重要作品。譚盾以其鮮明而具挑戰性的音樂觀念與世界各主要樂團合作,曾指揮過的當代最重要的樂團包括:荷蘭皇家愛樂樂團,洛杉磯愛樂樂團,波士頓交響樂團,法國國家交響樂團,美國費城交響樂團,英國BBC交響樂團,加拿大蒙特利爾交響樂團,日本NHK交響樂團,法國里昂交響樂團,雪梨交響樂團,巴西聖保羅交響樂團,倫敦小交響樂團及中國愛樂樂團等。

譚盾的主要作品包括:交響戲劇系列(Orchestral Theatre),該系列現包括五部交響作品。在交響戲劇系列中,譚盾嘗試把中國古老的儀式錶演傳統帶入現代交響樂演奏中。其中,交響系列之四《門》曾由指揮家Charles Dutoit指揮日本NHK交響樂團首演;觀念音樂-自然系列(Organic Music),其首部作品《交響協奏曲:水樂》由Kurt Masur指揮紐約愛樂首演並作世界巡演;另一部自然系列新作《交響創意曲:紙樂》由洛杉磯愛樂樂團于2003年10月在洛杉磯迪斯尼音樂廳落成開幕時作世界首演。多媒體交響協奏曲系列(Multimedia& Orchestra)的代表作《地圖》,由著名大提琴家馬友友獨奏、譚盾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于2003年2月作世界首演。《地圖》的音樂手稿已被紐約卡內基音樂廳世界作曲大師手稿廊收藏,譚盾成為享此殊榮的第一位東方作曲家。

在過去十年中譚盾創作了多部重要的歌劇。由英國愛丁堡藝術節委約的歌劇《馬可"波羅》已有三個不同版本,並巡演了世界二十多個城市,因其音樂語言的原創性,《馬可"波羅》不僅為譚盾贏得了世界當今最權威的格文美爾古典音樂作曲大獎(Grawemeyer Award),更被德國權威《歌劇》雜誌譽為“年度最佳歌劇”;歌劇《牡丹亭》由美國著名導演 Peter Sallas執導、在世界各重要藝術節演出已達五十多場次;歌劇《茶》由著名的日本三多利音樂廳(Suntory Hall)和荷蘭皇家歌劇院聯合製作、由世界著名歌劇導演皮埃爾"奧迪(Pierre Audi)執導作世界首演。

譚盾其他卓有影響的作品還包括:《死與火:和畫家克利的對話》,由指揮家James Levine和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樂團首演;《鬼戲》(Ghost Opera),由世界著名Kronos四重奏樂團和琵琶演奏家吳蠻作世界巡演;為紀念巴赫逝世250年,受德國“巴赫國際協會”委約的《復活之旅》(Water Passion After St. Matthew),已巡演德國、日本、英國和俄國等地,並在紐約“下一浪潮藝術節”二十週年慶典演出季中上演;榮獲奧斯卡最佳電影原創音樂獎的《臥虎藏龍》已改編成《臥虎藏龍》協奏曲,並巡演世界;為張藝謀的電影《英雄》而寫的原創音樂,由世界著名小提琴家帕爾曼擔任獨奏,代表東方神韻的日本鼓童擔任打擊樂隊;為香港回歸而作的《交響曲:天地人》由馬友友作世界首演後不斷巡演世界各地;《世界交響曲》2000年1月1日在全世界包括中央電視臺在內的55家電視媒體同步演播;為著名鋼琴家郎朗改編創作的《八幅水彩畫的回憶:家》(Eight Memories in Watercolor),將在三十多個城市中巡迴演出。

譚盾的作品多注重視聽感受,他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從事視聽藝術的創作。譚盾的視聽藝術作品曾在世界眾多重要場所展演:1990年,紐約古根漢姆博物館(Guggenheim Museum in New York),《聲音的形狀》(Soundshape);2003年,巴黎市博物館,《皮肉儺鼓-和陳箴的對話》(Skin Drumming〕;2004年,《音樂視覺》(Visual Music),參展蔡國強策劃的台灣金門碉堡藝術博物館18個個展,並被此博物館永久收藏;2005年,紐約現代博物館(MoMA),《有機音樂》(Organic Music)。

譚盾的執拗個性:

以性格而言,譚盾是個嚴謹、自我,但同樣也不失放任的人。在個人音樂作品的創作中,他一貫是主流音樂流派眼中的狂徒,自八十年代至今一直都較富有爭議性,其天馬行空的革新做派與大膽作風,也曾一度被人所詬病。面對指責,譚盾表現出來的態度一向是我行我素,不受任何輿論制約,按他自己所闡述:“重復別人的想法與重復自己的習慣,同樣可怕,對於搞音樂創作的來說,不新,那就意味著死亡,是沒有靈魂的繳械……”

但在自己的作品中,譚盾所表現出來細節的往往都是南派藝術家們所慣有的細膩風骨,自裏至外都流露著分外的精緻。很多人都認為,在多數音樂人都選擇了大而空的形式主義創作時,譚盾一如既往地尋求細節上的生動,完全以細小乃至細微的情感刻畫去打動人。這一點,往往都是被人所忽略,也很難做到的一種嚴謹作風。 也許很多人很難想像得到,象譚盾這樣一個嚴謹、細膩的南方音樂人,骨子裏卻有著如西北漢子一般的執拗個性。在音樂創作中,他拒不妥協,一處微小的變化與不如意,他都會為之暴躁,甚至是拍桌子罵人。在與李安、張藝謀這樣國際電影大師的合作經歷中,他仍毫不顧忌地堅持自我理念,很多時候都是臉紅脖子粗地與其據理力爭。這一點,就連純正的西北漢子張藝謀也都相當佩服,對其倔強的個性頗有感觸。

事實上,譚盾的執拗個性源自天性,自小出生在湖南農村的他,一直就有著不服軟、不忌憚、不妥協的特質。例如,自小深愛音樂的他,因堅持理想也曾深受身邊夥伴嘲諷,但他不屑旁人冷言冷語,仍舊我行我素。在他下定決心學提琴的時候,身邊只有一把僅剩了三根弦的舊琴,既沒有老師也沒有教材,更沒有所謂的樂譜、指法,那時候的譚盾,演奏的時候完全是憑自己的感覺和對音樂的把握。但他練習得很勤,常常一天練習十幾個小時,甚至脖子都被小提琴劃得流膿,他還是堅持——只因為熱愛。當他拿著一把只有三根弦的小提琴去報考中央音樂學院時,雖然遭遇嗤笑,但他仍堅持演奏完畢,其不為所動的忘我狀態令專業老師都為之吃驚。

自1979年他創作第一個音樂作品開始,批評就一直伴隨著他的左右,時而批評他過於前衛大膽,時而批判他不合時宜難稱主流。但譚盾卻從未動搖觀念,一直把自我的風格繼續了下去,一直延續至在國際舞臺上獲取廣泛的認可與成功。這種無視批評我行我素的執拗個性,至今仍舊未能改觀,無論是《臥虎藏龍》被批為偽中國化還是《英雄》被批與前作雷同,甚至在現今《秦始皇》公演後被《紐約時報》權威樂評家狠狠怒批,還曾被倫敦《獨立報》的樂評家稱作是“在世界音樂與他老家的唱片店之間的文化盜竊行為,在猖獗地抄襲。”面對尖銳刺骨的批判,身處風口浪尖的譚盾對此卻並未直視,表現得極為淡漠,仍舊在堅持自己的風骨,用新的實踐來復述自己這獨特的人生個性。

概括譚盾的性格,大致就以“狂放的風骨、執拗的品格、細膩的詮釋、尖銳的創作”為妥。事實上,他的身上更多折射著一種道家宗師所具有的風範,真正做到了“灑脫不羈”地為人,“目無一切”地創作。

做歷史的橋梁,文化的使者

與李安、張藝謀等人一樣,譚盾在中西方文化融會交互的過程中中,同樣充當著一個使者的角色。而且,即便是走出音樂廳而輾轉到電影的幕後,他同樣也能把音樂藝術詮釋的如此精彩、如此生動。記得譚盾在拿下奧斯卡最佳配樂獎後,曾在臺上講了一番話,說自己在電影中所創作的音樂就是不受限制的夢想,是為東西方文化、高雅與通俗文化之間架設的一座橋梁。相信這是譚盾對自己音樂生涯的一個最好的詮釋,同時,也是他對自己與電影結緣的一個最好的說明。 今年已經整整50歲的譚盾,已然到了知天命之年,但他積極的人生態度與對待事業的執著,卻又無時不在顯現著他創作精力的旺盛。求新、求變、勇於挑戰,不滿足現狀的譚盾仍舊不斷為我們帶來不一樣的驚喜。也許,我們目前眼中的譚盾,還遠遠沒有達到他事業的頂峰,遠遠不是最佳的譚盾。而他自己,正無時不在向那個理想的目標大踏步地挺進著、探索著。

譚盾獲獎記錄:

-《風雅頌》

獲得大獎Weber prize in Dresden(1983年)

獲加拿大格蘭格德音樂獎(1996年)

-《馬可波羅》

Marco Polo(Sony Classcial SK 62912)

奪得日本《Record Geijutsu》“當代最佳唱片獎”(1997年)

被《紐約時報》評為“本年度國際樂壇最重要十位音樂家之一”(1997年)

被德國《歌劇世界》評為“本年度最佳作曲家”(1997年)

獲得格威文美爾作曲大獎Grawemeyer Award(1999年)

-《臥虎藏龍》


電影原創音樂


獲得“美國洛杉磯影評人大獎”和“台灣金馬獎”(2001年)

獲得比利時佛蘭德原創音樂獎(2001年)

獲得在第53屆《英國電影學院頒獎禮》(英國奧斯卡)“安東尼亞斯基夫音樂獎”(2001年)

獲得第73屆美國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2001年)

獲得第44屆格萊美最佳電影原創音樂、最佳原創電影歌曲”提名,並以《臥虎藏龍》原聲帶中的《永恒的誓言》獲得“最佳古典音樂”提名,而取自《易》中的吉他協奏曲則獲得了“最佳古典音樂協奏曲”提名。

介紹文引用至